漠河资讯
漠河来看雪
自古以来,给予江南雨的赞歌颂词层出不穷,相对之下,给予塞北雪的少了一些。而给予北极雪的更是寥寥无几。因为北极太遥远,太荒凉,那些能写赞歌颂词的文人墨客的足迹几乎难以到那里。既然足迹没到,当然也不会留下文章了。再者,江南雨如梦如烟,意境缠绵,容易触动文人墨客的情感,而北极雪,粗犷荒漠,十分冷酷容易让人望而生畏。我到了漠河,看了漠河的雪,真的有些愤愤不平了。漠河的雪,的确值得我们称颂,的确不应被我们的笔墨遗忘。 我是于江南正是花红柳绿的三月到达的漠河。一踏上漠河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皑皑白雪,天地间银装素裹,苍莽一片,显得雄浑大气,气势非凡。无疑,这是真正的雪的世界。但是,这个时候,我对人们说的“到漠河去看雪”还没有深刻理解。 漠河的雪,第一次让我冲动是在黑龙江上。黑龙江是我国的第五大河流,我们在小学课本上就认识了这条江。黑龙江的源头就坐落在漠河县境内。我想象的黑龙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可是,到了江边一看,一望无际的江面全被白雪覆盖了。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晶莹剔透,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银河。也许称其白色巨龙更为贴切。这条巨龙穿过一片片苍茫的森林,飞跃中俄之间起伏的群山,给人以壮志凌云,气壮山河的感觉,胸腔中也有一种冲动。江面上的雪已结成冰,仿佛在保护着黑龙江的纯洁。那雪毫无瑕疵,一尘不染,我在江上抓了一把雪,揉成一团,雪团竟然像水晶一样洁白透亮。据说,到目前,黑龙江是惟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也许与一年中有长达近五个月的冰雪覆盖有关吧。 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里。每年冬天,我所在的城市总会下几场雪。但是,由于被工业废气充斥,从天而降的雪花,在半空之中经过“灰”染,落到地上,再一次被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已经不是那么纯洁了。加之与其接踵而来的干燥的天气,湿滑的路面,拥堵的交通……那雪,实在让人难以感受到其原本应有的洁净与美丽。常常听到邻里或同事埋怨:“怎么又下雪了!”我真担心如此下去,人们对雪的感情会越来越淡薄。而漠河的雪,却是很本质的雪,很纯洁的雪,让人看了很爱的雪,让我找到了真正的雪的感觉。 漠河的雪是有情感的雪。在黑龙江边的路上,我看到两旁的各种树上,都挂着雪。那些挂在树上的雪或一簇簇,或一团团,或一朵朵,或一片片,像绽放的花儿,风吹过时,树枝摇动,雪的花朵也摇动,像是在向人们微笑。居民的院前屋后,几乎都堆着用雪做成的人物或者动物。那些用雪做成的人物和动物,形象逼真,生动可爱。可见这里的人们对雪情有独钟。在我们行车的路旁边的雪地上,不时有马拉的爬犁经过。爬犁在雪地上轻盈地飞跑,像是一首清新的诗。风吹过时,地上的浮雪随风飘起,像云像雾又像轻纱,爬犁和爬犁上的人一片朦胧。给人的感觉真是美极了。 有一辆马拉的爬犁经过时,我看见在马的屁股下吊着一个兜子,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我问同行的朋友那是做什么用的?朋友认真地回答说:“那是赶爬犁的主人为了接马粪用的?”我笑了。朋友看我没弄清他话中的含义,又解释说:“主人不单纯是为了接一点马粪,更主要的是为了保护雪地的纯洁。”这一回,我默然了。赶爬犁的人的这一举动,无疑表现了他对雪的真情实感,体现了他与雪的深厚感情。其实,雪本来是人类的伙伴。著名歌唱艺术家殷秀梅的《我爱你塞北的雪》中有两句话形象地表达了雪的特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在漠河人心目中,雪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可以想象,如果漠河没有雪,或者雪也被污染,漠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只有拥有雪一样境界的人,才能与雪情深意浓。 漠河雪的境界也令人感叹不已。当我们从车上下来,站在空旷的雪地上,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立刻觉得神清气爽,多日里车马劳顿的疲惫一扫而空。举目四望,眼前景色可谓美不胜收。浓云散开,露出清澈透亮、泛着淡淡湖蓝色的天空。新鲜的日光洒在广袤的雪地上,落叶松的翠色与莹白的雪色相映衬,光华流动,色彩斑斓,竟似要发出光来,亮得耀眼。让人情不自禁的发出“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感叹。 真是无法言表的美丽。无论是雪、天空,还是空气,都是超乎想象的清澈和干净。尤其让我的心灵深为震撼的是漠河雪的境界和漠河人的境界。 漠河位于中国最北部,大兴安岭的深处。境内河流纵横,森林苍茫,由于一年中有长达五个月的冰雪天气,所以是地地道道的林海雪原。漠河县境内的一个个小镇、村庄,零星分布于大兴安岭的群山之间。镇子大多只有几十户人家。有的村庄只有几户人家。这些镇子、村庄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繁华的街景和拥挤的人群,没有高耸的楼群和川流的汽车,当然也就没有冒着浓烟的烟囱和流淌着黑水的排污管道。这里的人们大半辈子都待在深山里,与自然和谐地共处,平凡而踏实的走完一生。他们中有很多人只是从电视里看到过城市的灯红酒绿,流光溢彩,纸醉金迷,有的一辈子也没出过山。也许他们的生活过于平庸和单调;也许他们将与很多现代工业产品甚至是“现代”本身擦肩而过;但是他们拥有最湛蓝的天空、最苍翠的森林、最清新的空气、最洁白的雪、最健康的身体和最质朴的幸福。 这里大概是中国土地上最后几片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的土地了。站在漠河洁白的雪地上我由衷的这样想。不知道同行的朋友们如何看,我是非常羡慕大兴安岭山中的居民。这并不是矫情。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来自遥远的都市,久不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如果你也一样踏上大兴安岭的土地,呼吸到这儿透亮的空气;我相信,你也会有相逢恨晚的忿忿,和流连不去的难舍难分。 然后,也许你也会和我有同样的疑惑。同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何我们的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竟有如此的天渊之别?繁华与污染并重的现代工业城市与淳朴宁静的山间小镇,这二者孰优孰劣,在此我不想妄加评论。我只是很感叹,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居然对灰色的雪、灰色的天空和“灰色”的空气都习以为常了呢?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在发展的大义下,默许那些破坏环境、祸及子孙的行为继续存在,并将其视为合理呢? 近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由于无节制地乱砍滥伐,长江等主要河流上游及支流流域植破坏严重,造成山体裸露、地表风化和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于是,当遭遇1998年异样的超长时间降水时,一场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洪水不可逆转的爆发了。长江沿岸的田野,山乡、城市和人家转瞬之间淹没在滔天的黄水里,数不清的人流离失所,同样数不清的人在洪水中失去生命。 2002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养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对所有中国人都有着非凡意义的母亲河———“黄河”断流了。黄色的泥沙淤积在河床上,慢慢地变干龟裂。同时干枯的还有两岸的庄稼。 在黄土高原上,又是一个村子的水井枯了。全村几十户人家没有了饮水,地里的庄稼也日渐地蔫萎。为了挑水,人们需要走上几里甚至几十里的路,可是最后也只能得到浑浊的黄水。放一晚上,沉淀出半桶的泥沙。 中国西北地区,一片片过去肥沃的土地不断地被沙漠所侵蚀。到处是漫漫黄沙。没有水,无法种植庄稼,只有骆驼草和胡杨干瘦的枝条显示着这片土地还保存着一丝生机。春秋两季,狂风肆虐,卷起漫天沙尘,遮天蔽日,让整个西北和大半个华北在狂风中颤抖。其中,就有我们繁华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林立的烟囱、成吨的废水、轰鸣的汽车马达和阵阵的汽车尾气、只剩下木桩的森林、被浓稠的原油覆盖的海面、不断沙化的土地、干枯的河床、泛滥的洪水、以惊人的速度锐减的物种……这就是我们生息繁衍的家园,这就是在我们手中变得满目疮痍的自然。想象一下,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们只能捧着书本,从图片上去认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从他们的窗户望出去,黑色的天空黑色的水,地上只剩一片尘沙。那是何等可怕的场景,那是怎样的一个恶梦,那是多么沉重的罪孽,你我都无力承担。 这或许有一些夸张,但绝对不是杞人忧天。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不可胜食也;斧金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种千百年前的古人都能够明了的道理,为什么到了科学昌明,经济发达的现在,自诩为文明的我们,反而不懂得休养生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了呢? 那些经年累月地在菏泽而渔、焚林而猎的人,他们究竟是不知这其中的厉害所以肆无忌惮呢;还是明知故犯,却有恃无恐仍然惟利是图呢,个中根由着实让人费解。 朋友,到漠河来看雪吧!漠河的雪会给你启迪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