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县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意义:
额尔古纳河与石勒柯河在洛古河汇集,这里就成了举世闻名的黑龙江源头。
这里也是龙江文明之源头。
全世界的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龙”的体现。
但是,占全人类人口总数1/4的中国,被称为龙的故乡。
这个国家的人又自豪的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或称“龙的子孙”。
龙又称为“辰”、“震”,中华历史文化根源——“五行说”中:龙主东方,主木、主水。水,虽有玄武之称,但又有玄冥之说,主玄冥之神为炷龙,哲人曰:“华夏仍无龙而不行也!”
中国之改革开放、之强盛、之经济发达,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博大的经济基础,而影响了整个世界。故尔,中国最北之地——漠河县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的建设,必然要影响着全世界华人对中华民族之根的怀念及溯源之情,必然将加深、弘扬中华文明之传统,必然将中华的现代化和悠久的历史相溶合。这种溶合必然的促使中国经济在具有强大文化底蕴的发展势头上“龙腾虎跃”,故尔,龙文化波波相连,无尽无休。
漠河县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意义:
额尔古纳河与石勒柯河在洛古河汇集,这里就成了举世闻名的黑龙江源头。
这里也是龙江文明之源头。
全世界的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龙”的体现。
但是,占全人类人口总数1/4的中国,被称为龙的故乡。
这个国家的人又自豪的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或称“龙的子孙”。
龙又称为“辰”、“震”,中华历史文化根源——“五行说”中:龙主东方,主木、主水。水,虽有玄武之称,但又有玄冥之说,主玄冥之神为炷龙,哲人曰:“华夏仍无龙而不行也!”
中国之改革开放、之强盛、之经济发达,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博大的经济基础,而影响了整个世界。故尔,中国最北之地——漠河县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的建设,必然要影响着全世界华人对中华民族之根的怀念及溯源之情,必然将加深、弘扬中华文明之传统,必然将中华的现代化和悠久的历史相溶合。这种溶合必然的促使中国经济在具有强大文化底蕴的发展势头上“龙腾虎跃”,故尔,龙文化波波相连,无尽无休。
第一章 漠河县与洛古河旅游资源概况
一、漠河县景观资源的特色分析
漠河县历史悠久、地缘独特,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如“神州北极”与“极光”及“白昼”神奇天象、黑龙江源头、北极村与洛古河村等特色村屯、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界江风光、神秘的古黄金之路、胭脂沟及“李金镛祠堂”、胭脂亭等,不胜枚举。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漠河未来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北极村作为漠河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为了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要从区域角度,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对其进行研究。
旅游资源有无特色,是能否进入商品性的基本标志。特色价值越高,则吸引性、开发价值及商品性就越高。漠河县有无特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地貌景观
境内山峰均未达到雪平线,没有冰川和万年积雪,山岭和山坡被落叶松和白桦林所覆盖,绝少秃山峻峰。
漠河县地貌是受强烈破坏的老年期地形。山势柔和、山顶平坦、水系密度极大,总特为:河谷开阔,河曲与河谷阶地发育,河谷多不对称,河流比降较小。沼泽发育是本县地貌另一重要特征。几乎全部宽广的河谷均为沼泽化。不仅分布河谷地带,也见于平缓的山坡分水地带。
通过以上背景资源条件情况,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基本素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山体、形状、坡度、高度、气候,最适合开发旅游滑雪场。同国家要求标准相一致。实际上滑雪运动最早是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的狩猎传统活动。
2、水资源景观
宋代文学大家郭熙说过:“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漠河山水可以说是山连山、水连水,四季不断。水资源最为丰富,有名河流98条,无名河流800多条,出露山泉,飞瀑湖泊,溪流温泉,给漠河县夏季避暑旅游开发带来极好的条件,同时也是很好的景观资源。尤其是黑龙江龙头处,对岸的山高势险,身在北极村就能感受到另一种意境,山水变得高深莫测让人充满遐想。
3、极地景观
北极村坐落在我国最北端,黑龙江南岸、七星山脚下地处东经122°21′05″—122°21′03″,北纬53°27′00″ —53°33′30″。黑龙江北岸是俄罗斯的赤塔和阿穆尔两个洲相望。从旅游接待到吃、住、行、都很方便是我国最北端的旅游避暑胜地之一,以北极光和白夜为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上万人来此旅游观光。
通过近年来的接待经营,在基础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俄罗斯风情的别墅和独特的乡土民风的文化内容活动吸引了大部分游客。今后要加强和改造游客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能让游客更加感到漠河人粗犷热情的黑土地人们的性格。
4、采金文化
金矿和采金船以及人们最热得到的黄金是怎样采集来的过程很是吸引旅游者地方。在漠河、采金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漠河县的由来也是直接和黄金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黄金就没有今天的漠河县,要想了解漠河的由来就得去漠河县采金博物馆,老金沟金矿也叫胭脂沟,从黄金的采集工序开始,游客也可自己亲自来操作采金的全过程。也可在当地购买些黄金首饰等旅游纪念品,也可参观当时清政府为第一任金矿局的督理李金庸修建的祠堂。至今有不少当地的百姓到庙上烧香上供品。从此漠河为中国各届政府提供无数的黄金储备。
5、天象景观
漠河县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无常。从境内南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地北部海拔百米的沿江平原,由高向低过度,由北向南差异,曾有“一日四季”之说,春秋两季相连,几乎无夏季,却有“冬长夏短”之语。夏至前后,日长夜短,晚霞与朝霞相连,黑夜转瞬即逝几乎没有黑夜,故有人称漠河为“不夜城”。极光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极地罕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漠河位于北半球,纬度高,所以在漠河出现极光是地球北极发出的极光,在漠河所看到极光称为北极光。极光的产生,是由太阳发生的高速带电粒子受地球极地磁场影响偏向两极,并使大气中的分子,原子交激发而形成绚丽多彩、奇异壮观的彩色光象。从当地旅游资源特色方面漠河的景观是仅有的从舒适度来分析,条件优越。特别是夏季避暑旅游这里没有炎热的烈日,只有清凉的环境,不夜城的明亮,景色极佳。
6、景观评价
(1)独具地缘优势,处于中国的最北边,适于形成“南有三亚,北有漠河”的旅游概念,有利于带动漠河乃至大兴安岭旅游的发展。
(2)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以神州北极、黑龙江源头、界江、冰雪等资源最为突出,适于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等。
(3)具有“极光”、“极昼”等自然现象。
(4)北极村作为突出的人文资源代表,与洛古河村、“5·6”火灾警示馆、胭脂沟等人文资源共同形成吸引游客的亮点。
(5)夏季气候资源适宜发展避暑度假旅游,冬季严寒气候资源适宜发展冰雪文化旅游。
(6)区域资源组合分布表现为少量垄断性资源伴生较多数量的次优旅游资源,适于集群开发。
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国内外一般都分为硬指标及软指标两种。
硬指标包括:规模度、珍惜度、组合度、古悠度。软指标包括:保存度、知名度、奇特度、审美度。从漠河地区的旅游景观资源来分析,评价如下:
A、规模度:与相类似的景区或旅游资源很少,漠河的旅游资源的独特规模性也就是唯一的地域天象奇观,和气象及地理位置特性。这种条件订为属于偏上。
B、奇特度:指旅游资源与人民现实生活,环境的反差程度,旅游者的目的是求异、索奇。反差越强则特色性就越高。漠河县属于上等偏下。
C、组合度:主要是指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空间的组合,包括一定范围
资源组合密度或丰度。漠河县地区包括西林吉、漠河、老沟金矿等资源,属于丰度较高。
D、保存度:指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保存的完整程度,漠河县属于中等偏上。
E、审美度:漠河县的天象景观和气象景观的条件影相优美,从审美度这方面看属于中等偏上。
F、知名度:从清朝末年至今漠河的知名度很高,盛产黄金和森林,在有是地域文化和天象气象资源实属于偏上的。其上是优势程度。分析其劣势主要是珍惜度和古悠度较差。
二、漠河县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区位价值
从漠河县总体旅游发展战略来说,前哨旅游滑雪场(夏秋季为森林生态度假区)开发价值是很重要的。首行是它的区位条件是填补和形成漠河县旅游环线不可缺少的联接点。从目前漠河县旅游现状看,它基本上是西林吉——老沟金矿——北极村一条线。如果把前哨滑雪场开发后可以形成景区(点)之间距离缩短为游客在路程上不会产生疲劳感,改善目前的线路状况。
对未来的漠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起到联络点的作用,如把洛古河、北极村、漠河村、连崟、兴安等与西林吉等地景区连接形成环形旅游线,可以加速这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或把古时的黄金古道开发为旅游观光猎奇的景点加以连接利用,也可利用黑龙江水道与下游点连接。
(二)资源条件
1、山
漠河县地处大兴安岭北部山区,宛如一棵闪亮的北极星,周围群山如群星捧月。又处在黑龙江源头,为龙头之处,似巨龙宛延,高低分明,错落有致,松涛阵阵,林海茫茫,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金矿遍山有,一百多年的采金大军兴而不衰,实为国内所罕见。
2、林
漠河县城森林公园松苑里保存了占地6公顷的原始森林。漠河林区属于欧亚寒温带针叶原始林。树种构成以兴安落叶松为主,间有白桦、樟子松、甜杨,以及少量的榆、柳、云杉等树种,还有二棵飞来松(红松)独为罕有,被列为一级护树木。野生的山珍野味和高寒带的红豆,都柿果等随处可见。
3、水
漠河县境内河流纵横,沟溪密布,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有名河流98条,无名河流800多条,境内河流除黑龙江外,其余大小河流均系内流河,统属黑龙江省水系。汇入境内黑龙江段的二级支流有洛古河、北极村河、老爷岭河、二道河和额木尔河。其余河流均汇入额木尔河。
漠河县的水资源及为丰富,是夏季避暑旅游的最佳去处,黑龙江是一条流经三国的世界大河之一,为中国第三大河流。它穿越了中国、蒙古、俄罗斯3个国家。
4、金
漠河县的金矿知名度很高,是中国采金业之光辉的一篇,东北地区金矿产地主要以漠河附近的砂金矿,还有洛古河系的洛古河、兴华沟,阿玛扎尔的小沟,热尔图哈河上游的老沟和小北沟等处。金盛时达15000多人。外国人送给老沟的美称是:“东金山”、“金穴”。此地不仅开采地域广,而且黄金品位高,储量大。所以吸引了无数的采金者。也招来沙俄的金匪,在此建立武装,法律、税收、教堂,更为严重的是成立了“耶尔图加共和国”,即沙俄的黄金殖民地,后被清庭彻底摧毁。后派大臣李金庸为漠河矿务局首任督办。后来清政府为李金庸建了庙,以表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三)旅游功能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表明,旅游业将成为获利最大的并可持续发展的黄金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财源之一。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年年创下新记录。1994年的入境人数是1985年的2.5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5.85倍。世界旅游理事会预测,未来十年间中国每年由旅游带动的投资达800亿美元,2006年中国旅游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达2000亿美元。中国旅游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和关联产业中的牵动作用都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
黑龙江省的旅游事业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引起了国内和部分国际游客的浓厚兴趣,并且正在由几个重点景区的火爆走向成线成面的完整的旅游线路和体系,给北极村风景旅游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漠河县旅游景区(点)类型分析,组合条件好,有利于资源的潜在功能和释放发挥。根据它的景观特性和类型,它的功能可有以下几类:
(1)独特人文、历史、地理观光功能;(2)避暑功能;(3)康体休闲功能;(4)猎奇探险功能;(5)科考功能;(6)艺术功能等。
三、社会经济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邮电业发展较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90年,全县有小学校28所,在校生9966人,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均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标准,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普通中学8所,在校生5822人,职业高中4所,学生473人,各类学校教师已达999人。全县有医院、所44个,床位245张,医护人员411人,能做一般性手术。疫病、天花、地方甲状腺病已得到控制。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各乡镇建有篮球场,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
漠河县是国家最北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北极光和白昼是漠河独有的自然景观,每年夏至云集北极村漠河欣赏白夜光景的国内外游客达数千人以上。近年来,漠河县政府增加了旅游业的投入,旅游设施较齐全,但旅游体制没有理顺,横向联谊差,旅游业尚属接待型。要大力发展漠河旅游业,促进文化交流,带动边疆经济各业发展,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改“接待型”为“经营型”,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定会迅速提高。
漠河与俄罗斯赤塔州、阿穆尔州隔江相望,边境线长达245公里。漠河口岸已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拥有两常年过货通道。近年来边境贸易十分活跃,贸易额逐年高速递增。“胭脂沟”、“古黄金之路”充满历史的神秘,雅克萨古战场等明、清、民国时期的古迹遗址景点众多,随处可见。近年又开通了对俄过境游,为漠河旅游事业插上了飞向世界的翅膀。
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马鹿、驯鹿、梅花鹿、棕熊、紫貂、飞龙、野鸡、梆鸡、野猪、獐、狍子、雪兔等珍禽异兽四百余种。黑龙江冷水鱼更是享誉海内外。这里的绿色植物天然、名贵、无污染,牙格达(红豆)、都柿、草莓、山葡萄、山丁子是酿酒和调制纯绿色饮品的最佳原料;猴头、木耳、蘑菇、蕨菜、金针菜等遍布群山峻岭,另有名贵草药数十种。
漠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信、电力、接待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嫩林铁路直达齐齐哈尔,嫩—漠,黑—漠国防公路四通八达,水运沿黑龙江可转运乌苏里江、松花江,并可直通海运。改革开放以来,广播、通讯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内外程控直拨电话、移动、无线寻呼网俱全,通信便捷。北极宾馆、漠河饭店等一批高档宾馆相继建成,接待条件十分优越。漠河县机场项目的投入建设,必将为漠河县及北极村、洛古河等旅游事业发展创造巨大的开发前景。
洛古河概况简述
洛古河村,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置洛古河卡伦后形成村落至今,全村现有农户36家,174人,有耕地1747亩,隶属漠河乡管辖。洛古河村西距黑龙江源头仅8公里,东距乡政府所在漠河村50多公里,东南距县城90公里,有干线公路与西林吉火车站相接,交通较为方便,全村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是对俄贸易过货区。
第二章 漠河县洛古河开发中国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的历史定位
龙,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无论谁碰到这个话题,都要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甚至根据龙的传说想象出很多东西来,并且还要在有关社会活动中有所表示,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人们对于龙的崇拜简称为“龙崇拜”。龙崇拜是一种民间信仰。崇龙习俗是一种民间信仰习俗。民间信仰习俗属于民俗的范畴,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
龙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有足够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有的学者还朦胧的意识到龙崇拜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一定的关系。如:王维堤提出龙的原型是具有某种巫术的意义的神化的蛇,刘志雄、杨静荣也认为龙具有特殊的巫术功能。徐华铛在《中国的龙》的第七章说:“龙,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是由历代的劳动人民集动物有力和优美之大成而创造出来的,虽然它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掠夺,成了‘帝德’和‘皇权’的象征,但劳动人民对自己创造出来的‘龙’是怀有深切的感情的,是任何精神枷锁都不能阻挡的,龙,腾飞在人们的心中。”他还说:“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文化中,龙这个题材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抹去了笼罩在龙身上的皇权神威的灵光,在民间成了喜庆吉祥的瑞兽,成了人们美好理想和愿望的化身。”
蔡大成说:“龙在文化含义中是一种生命的符号,象征着古人对生命的循环、死而复生的愿望。”
王海龙《龙图腾与中国政治的深层结构》一文认为,龙是繁殖、生命的象征,是祝颂福寿和生命力繁衍的象征;龙腾挪奔扑,精力充沛,生命力强,是力量的象征;龙经由图腾化的政治需要,从原始崇拜提升而为民族精神和社会凝聚力的象征,神格亦由一种图腾而为主神、天神,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变为人主——皇帝,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和皇帝的专用符号。
龙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佛教发生了很深的关系,龙王、龙女故事首先出现在汉译佛经之中。
较早发现佛教影响的是霍世休和台静农。他们在有关文章中都认为中国文学中的龙王龙女故事是从印度输入的。季羡林明确肯定了这一点,进而指出:“中译佛经里面的‘龙’字实际上是梵文Nāga的翻译。Nāga的意思是‘蛇’。……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Nāgarāja,Nāgarāj或Nāgarājan的翻译。”阎云翔《论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一文认为:中国龙王龙女故事是受印度那伽故事的影响而产生的,但不是那伽故事的复制品,更不是舶来货,而是接受外来影响的中国创作。他还说将梵文Nāga译为“龙”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背叛。从而将佛教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大致说清楚了。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的图腾,是权贵与力量的象征。除冬季外,黑龙江旅游产业没有炒起来,就是缺这种文化底蕴;西藏有神秘文化、云南有民族文化、北京有古都文化、陕西有历史文化、山西有传统文化、山东有儒教孔文化,这些定位文化长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人,人民币、美元大把的赚。
我们漠河地区需要张扬的是“龙文化”这个经济、文化的灵魂。
其实如冰雪文化、森林生态、夏季漂流等都是基础。任何资源都会变异,惟有文化是永恒,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将是一座用之不绝的宝藏。”这是我省大文化。通过设计“龙之源”这个旅游开发方案的实施,我们漠河县将成为我省的龙兴之地。
目前省政府也极为重视对“龙文化”的弘扬与推进工程,只有漠河县能承担起这一历史文化传统旅游资源的承担责任!
第三章 云遮雾障 龙在何处
假如要从浩若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遴选出一种动物来,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宏伟的气势、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那么,这项桂冠非龙莫属。
遗憾的是,龙——这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动物,在自然界似乎还找不到它的位置。近百年来,学术界在神龙问题上,基本倾向是否定的。凡是自认为已经同迷信思想划清了界限的人,都不会相信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
既然如此,那么,龙的概念又是缘何而来呢?有人说,龙是原始人看见天空中的闪电而引发的奇妙联想;有人说,龙是咆哮的山洪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生物化意象;有人说,龙是基于云、雨关系的一种功能性解释,反映了原始先民对想象中的司水之神的崇拜心理;还有人说,龙是图腾制氏族社会所使用过的一种族徽,对龙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蛇的敬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龙的崇拜,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新近出土于辽宁查海古遗址中的龙纹陶片,又将龙文化的起源推溯到了八千年以前。既然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龙文化的遗迹,因而将龙看作是一种早期的图腾动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可是,殷周秦汉以来的社会,离开图腾制时代已经很远了,为什么崇拜龙的势头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有关龙的新传说层出不穷,以至达到了令人目眩的程度呢?有一种颇为圆通的解释:早期各部落崇拜过程中,创造出一种以蛇身为主体,溶入其它动物特征的综合性族徽,取代了各部落原先使用的单一的族徽。这种被称之为“龙”的崭新形象,它的图腾意义已经转化为超图腾的巫术意义,因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更加广泛和更加持久的影响。
无论上述的种种解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显然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是在不需要更多证明的条件下就接受的——龙仅仅出自于华夏族先民们的虚构。然而,当带着这样一个经由现代科学浇铸而成的观念,去审视古代历史上的诸多现象时,仍不免感到疑云重重。
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蚌龙置于墓主人尸骨的右侧,龙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蚌虎位于尸骨的左侧,虎首微低,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状如行走。龙为鳞虫之长,虎是百兽之王。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历来以龙虎并举象征着威武和权力。这一文化特征,竟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确属前所未有的大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蚌龙的形态同后代常见的画龙非常相似,也是马首、鼍身、鹰爪,而蚌虎的形貌则跟现实生活中的老虎完全相同,并无任何夸张之处。这就不能不使人深长思之:既然左侧的蚌虎是对一种动物的真实模拟,那么,有什么根据断言右侧的蚌龙仅仅是一种作为崇拜物的抽象的图腾呢?
以十二种动物配合十二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后来又发展为用来记称人的生岁,这一习俗在我国民间起源甚早。根据现有的文献记录,至迟不过汉代,十二属的格局已成定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物势篇》及《言毒篇》中,十二属的配合情况跟今天的完全一样。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此中有什么蹊跷之处,但疑窦是客观存在的:假如龙果真是古人想象中的产物,那么,大千世界,物种可谓繁矣,为什么在十一种实实在在的有根有据的动物之间,偏偏要插入一种纯属虚构的荒诞不经的怪物呢?既然龙是早期氏族社会使用过的图腾标志,既然龙后来又演变为封建帝王统治万民的神权象征,那么,在十二属相的排列顺序中,为什么丝毫也看不出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呢?
令人惊讶的是,秦汉以后的中国居民,仍不断有人声称他们亲眼看见了活生生的真龙。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仅仅看作是个别人的梦呓,因为自《汉书》以来的历代正吏及杂史中,都将“见龙”当作一桩十分严肃的大事而记录下来。今天,我们想要探究中华神龙的真实面目,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这些记载的。
我们对《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伏侯古今注》等进行初步统计,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共806年间,见龙的记载达108次。隋唐以后,文献日益增多,有关龙的记载愈加纷纭复杂,给统计上造成了困难。况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这类统计数字本身也不一定那么可靠。
例如,元和二年(85年)九月,汉章帝曾下过这样的诏令:
凤凰、黄龙所见亭部无出二年租赋;加赐男子爵,人二级;先见者帛二十匹,近者三匹,太守三十匹,令、长十五匹,丞、尉半之。(《后汉书·孝章帝纪》)
这时“龙”的概念外延似乎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咸丰《兴义府志》卷四四:“今江南夏雨时,常有龙见,多不胜书。”乍一听,不免使人顿生疑惑:根据一些古代学者的论述,龙自很早的时候起便是一种稀有动物,怎么会到了清代反而变得“多不胜书”了呢?原来,这里所说的常见于江南夏雨时的“龙”,乃是一种大气现象,是由积雨云发展而成的猛烈旋风,今人通称为龙卷风,古人或曰“龙挂”,或曰“风龙阵”,地方志中则干脆简化成了一个“龙”字。
明、清两朝的地方志中,见龙的记载颇多,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属于典型的龙卷风现象。
某些不明飞行物的频繁出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居民的判断,使得有关龙的记载更加趋向复杂化。
自魏晋以后,“龙”差不多快成了一切神秘事物的通用的代名词。凡是蓦然相遇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怪物,都有可能被牵扯到神龙的行列中来;而那些能够放射强光的不明飞行物,反过来更加重了笼罩在龙身之上的神秘气氛。
只要我们真能尊重历史,那就无法彻底排除龙作为一种动物的现实可能性。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龙见于武阳赤水(今四川双流县黄龙溪),滞留了九天后方才离去,当时曾立庙作碑。另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第二年,太傅许靖等上书劝刘备称帝时,亦专门提及此事,以为是刘氏瑞应。宋代洪适《隶续》卷十六中,著录了两块《黄龙甘露碑》的残文。其中一块镌刻的日期是“建安廿六年”,并有“武阳”、“赤水”等字样,显然就是纪念这桩大事的。
据《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和《宋书·符瑞志》中记载:太和七年(233年)正月,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的一口大井中发现青龙,浮现了十多天,魏明帝曹钮亲自率领群臣前去观看,并叫画工当场绘图,但尚未画完,龙就下潜消失了。因为此事,曹敬特地下令改年号为青龙,改摩陂为龙陂。臣僚们竞相吟诗作赋,歌咏“祥瑞”,留存到今天的有刘劭的《龙瑞赋》、缪袭的《青龙赋》。刘劭说,虽然早已听说过龙瑞的传闻,但从没有像这一次能够观看得如此真切:“自载籍所纪,瑞应之致,或翔集于邦国,卓荦于要荒,未有若斯之著明也。”
郦道元《水经注·沫水》记载:
(灵道)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晋太始九年(273年),黄龙二见于利慈池。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刺史王濬,濬表上之,晋朝改护龙县也。
灵道县是一个古县名,其故址位于今天四川的汉源县、甘洛县一带。秦始九年,在那里的一个池潭中发现了两条黄龙,县令带着衙吏及士民同往观看。西晋朝廷得到禀报后,还一度将该县更名为“护龙县”。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记载:
慕容皇光十二年(354年)夏四月,黑龙一、白龙一见于龙山。皇光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皇光大悦,还宫殿,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龙山,今称凤凰山,在辽宁朝阳市东。慕容皇光自称燕王后,曾在龙山下建立都城。这一次祭龙,也是满朝文武齐出动。慕容 亲眼看到了这种据说能带来好运的神奇动物,因而显得格外高兴,俨然以“真龙天子”自居,在其所统治的区域内颁行大赦,共庆“祥瑞”。
《太平广记》卷四二三引张读《宣室志》,叙述了太原城居民围看飞龙的场景:
汾水贯太原而南注,水有二桥,其南桥下尝有龙见,由是架龙庙于桥下。故相国令狐楚居守北都时,有一龙自庙中出,倾都士女皆纵观;近食顷,方拿奋而去,旋有震雷暴雨焉。又明年秋,汾水延溢,有一白蛇自庙中出,既出而庙屋摧圯,其桥亦坏。时唐太和初也。
龙在当地出现过不止一次,居民们在汾水河畔还特意修建了龙庙。令狐楚担任太原府尹及北都留守,是在太和六年至七年,即公元832至833年。在此期间,龙又再度光临,引得“倾都士女皆纵观”,差不多全城的男女老少都跑出来了。请注意《宣室志》的记载,这里既出现过龙,后来又出现了白蛇,说明龙是一种显然不同于蛇的动物。所谓“拿奋而去”,即拿云奋身而去。龙是能够腾空飞行的,并且多出现于大暴雨的前夕。
古人已逝,往事难追。面对着史卷中留下的斑斑陈迹,一个巨大的问号横亘在我们心头——这些古人到底在看什么呢?他们怀着那样高的兴致,带着那样深的虔敬,究竟是在观赏一种什么模样的动物呢?
数千年的文化累积,使龙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模糊了。它仿佛真是一个躲在云雾深处的难以捉摸的怪物。多少流光溢彩的传说,因它而起;多少年深日久的风俗,缘它而来;多少搜肠刮肚的猜测,为它而生。
第四章 崇龙习俗的性质、作用和地位
八千多年以来,崇龙习俗一直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龙崇拜的性质如何?崇龙习俗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究竟起着哪些作用以及占有怎样的地位?这些就是这一部分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崇龙习俗的性质、作用和地位是科学地认识崇龙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崇龙习俗的重要内容。
龙崇拜的性质
龙崇拜是一种什么东西?这就是龙崇拜的性质问题。龙崇拜的性质问题是崇龙习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仅仅回答“龙崇拜是一种民间信仰”是不够的。民间信仰的范围太广泛,种类繁多,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祖先崇拜等。我们对崇龙习俗性质的探讨就是要弄清楚龙崇拜究竟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哪一种崇拜形式。
龙崇拜是一种灵物崇拜
所谓灵物崇拜,就是人们认为某种东西具有某种(或某些)特殊的本领,并且很有灵性,能够领会人们的某种意图,满足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崇拜这种东西,祈求这种东西帮助自己达到某种目的。中国古代有所谓“四灵”的说法。《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在人们看来,这四种灵物都具有某种特殊的本领。如果政治清明,就会有凤凰、麒麟出现。《尚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凤皇”即凤凰。《山海经·南山经》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礼记·礼运》曰:“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橄,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古人常常根据龟兆预测吉凶。《尚书·洪范》曰:“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在麟、凤、龟、龙四种灵物中,只有龟是实有的动物,其余三种都是传说中的动物。人们认为这四种灵物都很了不起,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很有灵性,所以崇拜它们。龙是四灵之一。因此,我们说,龙崇拜实际上就是灵物崇拜。
把龙当作祥瑞的象征是由把龙当做保护神进行崇拜演变而来的,把龙当做专制皇权的象征是由把龙当做百虫之长等文化涵义演变而来的,把龙当做民族文化的象征是由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等等。这些文化涵义都与把龙当做灵物进行崇拜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
灵物与神是有区别的。灵物虽然具有某种(或某些)特殊的本领和超自然的力量,但是尚未完全神化,在很多方面仍然呈现出自然物的特征,没有人格意志;虽然有灵性,但是对于人们的祈求只能做出机械的反应。神则不同,不仅具有某种(或某些)特殊的本领和超自然的力量,而且具有人格意志,已经完全人格化,不再具有自然物的特征。例如,中国古代某些地方的河神、江神,不仅具有决定当地水旱灾情的能力,而且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甚至还要娶媳妇。他们高兴的时候,当地就会风调雨顺,农业生产就能获得丰收;他们生气的时候,当地就会发生水灾或旱灾,农业生产就会歉收。人们为了让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不得不想办法使他们高兴,便定期给他们献上美女和食物。人们在描述他们形貌的时候,也总是描述成人的样子。可见,河神、江神不再具有自然物的特征,已经完全神化、完全人格化,成为人格化的神。土地神、灶神、山神等也是如此。麟、凤、龟、龙这些灵物虽然具有某些神性,却没有完全神化、没有完全人格化,在某些方面仍然呈现出自然物的特征。它们没有人格意志,没有或者很少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更谈不上娶媳妇。对于人们的祈求只能做出机械的反应。人们在描述它们形貌的时候,也总是描述成动物的样子。中国历代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都把麟、凤、龟、龙描绘成动物的样子,麟、凤、龟、龙一直没有脱离动物的形貌特征。这就充分说明:麟、凤、龟、龙在中国始终没有完全神化,始终都只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异动物,始终都只是灵物。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把龙当作专制皇权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龙崇拜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灵物崇拜演变为神权崇拜。从秦汉到明清,一直都是这样。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是上天派下来君临人间的,是普天之下的最高统治者。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对神灵的迷信来提高自己的威信,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皇帝成为龙的化身,对龙的崇拜必然转变为对皇帝的崇拜。尽管如此,龙崇拜的灵物崇拜性质仍然存在,只是降居次要地位。20世纪早期的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龙崇拜的神权崇拜性质随之消失,灵物崇拜性质继续存在。
现在中国的龙崇拜仍然属于灵物崇拜。人们按照“三停九似”的技法来描绘和塑造龙的形象,说明人们仍然把龙当作百虫之长;人们认为龙能腾飞,说明人们仍然认为龙具有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人们在屋顶上摆放二龙戏珠、在房屋前面竖立华表,说明人们仍然把龙当作能够避邪御凶的保护神进行崇拜;人们在龙抬头节期间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人们仍然把龙当做掌管雨水的水神,等等。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们至今仍然把龙当做灵物进行崇拜。
为什么龙崇拜还会继续存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龙崇拜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民间信仰,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至今仍然存在,难以磨灭。这是崇龙习俗得以继续存在的重要社会基础。只要这些影响继续存在,崇龙习俗就不可能消失。由于龙崇拜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崇龙习俗也就无法动摇。
其次,人们在接受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崇龙习俗的时候,对崇龙习俗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以上原因,龙崇拜至今仍以灵物崇拜的形式继续存在,并且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龙崇拜的原始宗教特征
龙崇拜属于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它有着一般原始宗教所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
中国崇龙的民族和地区很多,但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崇龙习俗的具体内容是有差别的,各有自己的特点。日本、朝鲜等其他国家的崇龙习俗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说来,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崇龙习俗的具体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崇龙习俗的具体内容则具有较大的差异。
崇龙习俗的作用
作为一种原始宗教,龙崇拜是一种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习俗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观数千年中国文明史,崇龙习俗的社会历史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警醒作用;审美作用;权威作用;凝聚作用;鼓舞作用。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警醒作用
龙崇拜起源于人们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人们在房屋前面堆塑龙形是为了吓唬、驱赶毒虫和其他一切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东西。
一个人想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一个社会要稳步向前发展,没有忧患意识都是不行的。崇龙习俗所具有的警醒作用,对于人们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审美作用
人们把龙当作百虫之长,以蛇为原型,进行了全面的加工和改造,加上了其他许多动物的形貌特征。由于龙的形象是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所以,人们在加工改造的时候,不仅考虑了这些形貌特征的象征意义,而且考虑了这些形貌特征的美学价值,使加工、改造之后的龙形尽量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是到后来,人们越是重视这一点。总之,人们对龙的形貌的加工和改造、对龙的活动姿态等龙纹式样的精心设计最终使龙拥有一个至善至美的艺术形象,使龙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事物的化身。
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的题材,而且是文学创作的永恒题材。许多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涉及到龙,民间故事里面更是常常谈到龙。有关龙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和锻炼人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权威作用
西汉以后,人们把龙当作专制皇权的象征,龙崇拜由灵物崇拜演变为神权崇拜,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某种权威作用。由于崇龙习俗是一种普遍的民间信仰习俗,人们认为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极大的权威。
凝聚作用
如前所述,崇龙习俗具有民族性和地区性特征。中国人普遍崇龙,有着共同的信仰。这个共同的信仰很容易使人们产生民族认同感,从而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崇龙习俗不仅过去起到了化解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的作用,现在也能起到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歌曲《龙的传人》唱道:“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这个“他们”就把全国各族人民都包括在内了。由于全国各族人民都是“龙的传人”,有着相同的信仰,从而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增强民族凝聚力。龙崇拜是灵物崇拜,龙是祥瑞的象征,人们都崇拜这个东西,都想达到吉祥幸福的目的,共同的信仰、普遍的信仰习俗便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
鼓舞作用
人们把龙当作百虫之长,赋予龙以各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是一个了不起的东西。因此,人们总喜欢把有本事、有作为、有出息的人比作龙,或者自喻为龙。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本事、有作为、有出息,也希望自己的子孙长大以后有本事、有作为、有出息,龙所具有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鼓舞着人们努力开拓、不断进取。
由于龙崇拜是一种灵物崇拜,人们便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各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文化涵义赋予自己所信仰的灵物,不断地开发、利用崇龙习俗的文化价值,使崇龙习俗为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社会里,崇龙习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崇龙习俗仍在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崇龙习俗的地位
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特殊的东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大家所公认的。然而,龙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呢?或者说,崇龙习俗的地位如何?我们认为,对于崇龙习俗的地位的认识,应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1、龙是人类想象力的杰作;2、龙崇拜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民间信仰;
3、崇龙习俗是一种优秀文化遗产。
龙崇拜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民间信仰
中国人历来崇拜龙;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龙崇拜一直是一种普遍的、重要的民间信仰。八千多年前的查海遗址出土了龙形堆塑和龙纹陶片,说明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崇龙习俗。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出土了龙,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遍及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夏、商以后的崇龙材料就更加丰富了,不仅文献记载不绝如缕,有关文物的出土也越来越多。春秋以后,有关文物更是随处可见。有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叶公好龙”。叶公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受封于叶(今河南叶县),故称叶公。据说他很喜欢、很崇拜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叶公对龙的喜好、崇拜确实已经到了非常痴迷的程度。中国人对龙的喜好、崇拜绝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封建时代的皇帝个个都是龙迷,他们宣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无论服饰、器皿,还是居室、车舆,到处都雕刻、绘制着龙。明清时期的皇宫——故宫就雕刻了数不清的龙。即使现在,中国人也还普遍崇拜龙,对龙的痴迷程度并不亚于古人,“龙的传人”的说法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人崇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域广泛;不仅汉族崇龙,少数民族也崇龙。崇龙习俗虽然产生于汉族先民,可是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习俗差不多已经流播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民族。许多民族本来没有崇龙习俗,后来都不约而同地接受了汉族的崇龙习俗。现在人们喜欢把中国称为“龙”,把中华民族称为“龙”,就将五十六个民族都包括在内了。
在中国社会里,龙崇拜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说。自从西汉初年刘邦谬托龙种以后,历代皇帝都自称“真龙天子”,宣称自己受命于天,代表上天统治万民。唐代以后,封建政府多次颁布法令,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饰有龙纹的器物,其余任何人都不得使用,否则要受到严惩。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的崇龙心理,大肆宣扬君权神授理论,为其统治服务。清朝的国旗是所谓黄龙旗,旗帜中央绣着一条腾空而起的龙。龙,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说。在农业、工业、商业等部门都存在利用崇龙习俗进行经济活动的现象。
就农业生产来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龙当作主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向它祈求风调雨顺。降雨量是否适中对于农业收成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民靠天吃饭,在自己无力影响降雨量的情况下,只好请求神灵帮忙了。为此,他们专门建造了龙神庙,每年春耕前夕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就工业生产来说,人们生产和销售龙形制品以及带有龙纹图案的东西。由于崇龙,人们自然也就喜欢龙形制品、龙纹图案。许多工商企业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生产和销售龙形制品以及带有龙纹图案的东西。例如,人们进行龙舟比赛时所用的龙舟很多就制成龙形,人们舞龙时所用的龙也是制成龙形,许多布匹、绣品上面也都绘有龙纹图案,还有在屋顶上所摆放的二龙戏珠,等等。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和销售总是利用龙的形象大做文章,这种业务不知为有关厂家、商家带来了多少利润!人们还喜欢在企业名称和产品品牌名称上冠以龙的名号。给企业名称冠以龙的名号的有北京天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龙头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飞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给产品品牌名称冠以龙的名号的就更多了,如龙酒、龙卡、华龙面、龙牌酱油、金龙鱼油、钱龙软件等。人们给企业名称冠以龙的名号,无非是希望自己的企业像传说中能够飞翔上天的龙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发展壮大、兴旺发达。人们给产品品牌名称冠以龙的名号,显然是想利用人们的崇龙心理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人们以为中国人喜欢龙、崇拜龙,自然就会爱屋及乌,对于凡是带有龙字号品牌的商品都会格外垂青。
就商业方面来说,人们利用龙抬头节、龙舟节等节日开展商贸活动。龙抬头节和龙舟节都是传统节日,每逢这些节日都有大规模的群众集会活动,参加的人很多,有时多达数十万。由于参加的人很多,做买卖的也就多起来,有些地方甚至利用这些节日开展大规模的经贸活动。有些厂家、商家乘机大做广告,竭力宣传自己的产品、商品,努力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影响。由于龙舟赛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体育比赛项目,许多国家纷纷前来参加,这类活动特别容易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电视台在转播比赛实况时顺便打几个广告,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人们不仅喜欢龙、崇拜龙,而且渴望了解龙、认识龙。于是,许多学者展开了有关学术探讨。精明的出版商们立即抓住这一商机,竞相推出龙文化方面的图书。每逢龙年,都会掀起一股出版龙文化图书的热潮,将龙生肖炒热。1988年是龙年,就出版了一大批龙文化方面的图书。2000年是龙年,截至4月底,就已经有好几种龙文化方面的图书问世。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说。龙崇拜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孔不入。主要有以下表现:
1、人们在给事物取名的时候喜欢用“龙”字。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以人名、地名表现最为突出。《周易·乾卦》也以龙作比喻,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2、就语言来说,不仅许多汉字里面有“龙”字,许多成语、俗语也都与传说中的龙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口语中经常提到龙,如“长龙”、“合龙”、“龙脉”、“一条龙”、“乘龙快婿”等。可见,人们对龙总是念念不忘。
3、就文学来说,不仅许多古典小说里面有龙的传说,现代民间故事里面也有许多龙的传说。古往今来都有不少赞颂龙的诗歌。涉及龙、以龙作比喻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不可胜数。
4、就宗教来说,不仅许多道教人物的传说与龙有关,许多佛教人物的传说也与龙有关。“龙王”、“龙女”这两个名词就出自汉译佛经。中国龙王、龙女故事就是受汉译佛经中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而形成的。
5、就体育来说,舞龙、龙舟赛都已经由巫术活动逐步发展为国际性的体育比赛项目。
6、就音乐来说,《龙的传人》、《中国龙》、《相聚在龙年》、《中国,龙的故乡》等通俗歌曲已经广为流传、家喻户晓。2000年是龙年,而且是千禧龙年。千禧年与龙年叠加,3000年才有一次,真可谓千载难逢!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人们演唱了《龙禧千年颂新春》、《龙禧千年》等歌曲,广东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也演唱了《中国龙飞起来》等歌曲。
7、就舞蹈来说,人们习惯于把舞龙称为“玩龙灯”,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玩龙灯的活动。还有旱龙船、板凳龙等传统舞蹈。苗族也有接龙舞。
8、就书画来说,龙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永恒题材。许多书法家的“龙”字写得很好,成为人们欣赏、收藏的艺术作品。许多画家喜欢画龙,而且画得很好。历代都有画龙高手,如三国时期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张僧繇、唐代冯绍正、宋代董羽和陈容、明代汪肇、清代周王寻等。他们都有画龙的杰作。早在宋代,人们就对画龙技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画龙理论“三停九似说”。
9、就雕塑来说,中国人最初表现龙的形象就是从雕塑开始的。查海遗址龙纹陶片是采用浮雕的手法表现龙的,龙形堆塑主要是采用堆塑和摆塑的手法表现龙的。后来许多表现龙的形象的作品也都是采取雕或塑的办法。华表上的龙、建筑物上的二龙戏珠都是雕塑作品。
10、人们喜欢把龙纹图案当作吉祥图案,一方面是为了装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讨个吉祥。他们往往在服饰、器具、建筑物等东西上面绘制或雕刻龙形。龙纹图案几乎随处可见。
11、人们喜欢把有本事的人称为“龙”。例如:春秋晚期,孔子就曾经把老子称为“龙”;秦朝末年,人们把秦始皇称为“祖龙”;东汉末年,人们把诸葛亮称为“卧龙”,等等。有些人甚至把自己比作龙,龙抬头节的某些习俗就是如此。
12、人们喜欢把中国称为“龙”,把中华民族称为“龙”,也喜欢把长江、黄河称作龙,把中国人称作“龙的传人”,等等。凡此种种,说明龙崇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种民间信仰,龙崇拜与其他民间信仰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流行地域广、民族多。许多民间信仰仅仅流行于某个地区或某几个地区、某个民族或某几个民族,而龙崇拜流行于全国各地,流行于绝大多数民族。
2、历史悠久。许多民间信仰从产生到现在只有两三千年的时间,甚至只有几百年的时间,而龙崇拜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刚刚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
3、影响大。许多民间信仰虽然存在,却没有很大的影响;龙崇拜则不同,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极少有比龙崇拜更重要的了。
崇龙习俗是一种优秀文化遗产
八千多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崇拜龙。中国人的崇龙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的。各个时期人们所赋予龙的文化涵义不同,龙崇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愿望。然而,不管有关习俗如何变化,人们崇龙这一点却始终没有改变。现在看来,今后也不会改变,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文化涵义有所变化而已。但是,龙崇拜依然是灵物崇拜,人们仍然会把龙当作祥瑞的象征。
如前所述,在中国历史上,崇龙习俗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促进了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现在,崇龙习俗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崇龙习俗对于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说中的龙能飞翔上天、兴云布雨,表现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人们喜欢把有本领的人称为“龙”或者自喻为龙,说明人们也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人们把中国称为“龙”,把中华民族称为“龙”,说明人们希望祖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人们还把龙当作民族文化的象征,自称“龙的传人”;等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这两种精神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见,崇龙习俗是一种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发扬光大。
第五章 中西龙俗比较
有关龙的习俗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日本、朝鲜等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流行崇龙习俗,它们的崇龙习俗是受中国崇龙习俗的影响而形成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等西方国家也有龙俗。不过,它们所流行的不是崇龙习俗,而是屠龙习俗。它们不是把龙当作祥瑞的象征,而是把龙当作邪恶的象征。它们的屠龙习俗与中国的崇龙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研究中国的崇龙习俗,有必要将中国的崇龙习俗与这些西方国家的屠龙习俗进行比较。
西方国家对龙的解释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均属于西方国家。我们从这些国家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西方民族对于龙的特殊理解。
英文和法文dragon、德文Drache、俄文дракон翻译成中文时都译为“龙”字。但是,这些语言对龙的解释并非完全一致,甚至在同一语种里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在一般的英汉词典里,dragon的解释是龙或者指寓言虚构的怪物。《褒斯氏二十世纪英语词典》(1925年版)对龙的解释是:“寓言中一种有翅膀的蛇。”《图解牛津词典》(1978年版)把龙解释为神话中的怪物,“外貌稍像鳄或蛇,长有锐利的爪子,还有翅膀,常常以火呼吸,神话中把它当作护卫者,用来监守财库或保卫女子的贞洁。”《英语韦勃斯德新词典》(1981年版)对龙的解释是:“神话中的一种怪异动物,仿佛是长翅膀的鳄鱼,两只眼睛怒睁,头顶上有冠鬣,巨大的爪子十分锐利,常常能够吐火。”《英汉辞海》对龙的解释是:“一种传说的动物,一般被描绘成怪异的有翅和鳞的蛇或蜥蜴,头具有盔冠,爪强大。”又说:“龙,用纹章学表示的怪兽,有半狮半鹫的怪兽头,有鳞和翅的躯体,有四足和一条长的倒钩尾巴以及作为托物或支撑的舌头。”《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龙的解释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吐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
《美国哲传英语词典》对龙的解释是:“传说中的怪物,是一条大蛇,长有利爪、翅膀和鳞片。”
法国人对龙的解释跟英美人相比差别较大。综合《当代法语词典》(1972年版)和《词汇》(1975年版)的说法,龙是由狗的头部和身体、狮子的爪子、蝙蝠的翅膀以及蛇的尾巴构成的怪物。
德国人的解释与英美人的基本一致。《现代德语词典》(1977年版)对龙的解释是:“长有翅膀,顽强的或吐火的神话动物,具有蛇、蜥蜴的外貌。”
俄国人也把龙解释为有翅膀、会喷火的蛇。《俄文百科全书》和俄语词典都持这种说法。
归纳起来,欧美人所描述的龙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长有翅膀,能吐火,外貌像蛇(蜥蜴或鳄鱼)。长有翅膀,说明会飞;能吐火,这个说法只能从蛇经常伸缩舌头(俗称“信子”)或者从毒蛇利用毒牙施放毒液想象而来;外貌像蛇(蜥蜴或鳄鱼),说明龙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蛇。《图解牛津词典》的解释“神话中把它当作护卫者,用来监守财库或保卫女子的贞洁”,这个说法显然是根据毒蛇那种独一无二的守护性能编造出来的。
把龙想象为一种面目狰狞的蛇怪
如前所述,现代西方国家一般把龙想象为长有翅膀和利爪的蛇,有些人甚至说它的翅膀像是蝙幅的翅膀,它的爪子像是狮子的爪子。蛇的形貌本来就是阴森恐怖的,如果加上蝙蝠的翅膀和狮子的爪子,就显得更加阴森恐怖了。也有人说龙的两只眼睛怒睁,头顶上有冠鬣,真是够吓人的!还有人说龙有半狮半鹫的怪兽头,有带刺的尾巴,同样是非常吓人的。这些都是现代西方国家的看法。
把龙想象为一种本领非凡的蛇怪
如前所述,现代西方国家把龙想象为有翅膀、能吐火的蛇,具有杰出的守护性能。有翅膀就能飞行,这是爬行动物所不具备的性能特征。蛇是爬行动物,也是不能飞的,最多能跳起来。假如蛇能飞行,那么它的威力将是非常大的。能吐火,这是一切动物所不具备的性能特征,更不用说蛇了。大火一旦燃烧起来,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既能飞行,又能吐火,可见龙的本领是非凡的。西方国家的神话还把龙当作护卫者,用来监守财库或保卫女子的贞洁,说明西方人心目中的龙具有杰出的守护性能。
将龙纹图案用作战争标记
由于传说中的龙是一种面目狰狞的、凶暴的、恶毒的蛇怪,具有非凡的本领,所以,西方国家认为龙既有保护珍宝的能力,又有使人感到恐惧的能力,很早就将龙纹图案用作战争标记。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指挥特洛伊战争的希腊国王阿伽门农,他的盾牌上便雕刻着蓝色的三头蛇的龙纹。古代北欧军队也在他们的盾牌上绘着龙纹图案,并且将他们的船头雕刻成龙形。在诺曼底人入侵之前的英国,亚瑟王的父亲将龙纹图案用作战争时期皇家旗帜上的主要标记。20世纪,人们将龙纹图案正式绘入了威尔斯亲王的纹章。显然,人们将龙纹图案用作战争标记是为了使敌人产生恐惧心理,增强自己作战的勇气,从而达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这是西方国家有意识地利用龙纹化害为利的一个典型事例。
中西龙俗比较
相同之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 中西龙俗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都是由于对毒蛇持禁忌态度所引起的。人们对于毒蛇怀着极端恐惧的心理,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些人主要考虑如何利用毒蛇的形貌去吓唬、驱赶可能对自己造成危害的东西,有些人则主要考虑如何制服毒蛇,等等。由此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习俗。崇龙习俗和屠龙习俗的产生就是如此。由于思维方式不同,有关习俗也就不尽相同。
某些形貌特征相同或相近 中国传说中的龙,其主要形貌特征是蛇身;西方国家传说中的龙,其形貌是像蛇的怪物。二者相近。西方国家传说中的龙长着翅膀,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应龙也长着翅膀。西方国家传说中的龙长着锐利的爪子,中国古代画龙技法“三停九似说”强调“爪似鹰”,似鹰的爪子自然是十分锐利的。中国古代普遍将龙形由蛇形改造成了兽头蛇身,如猪头蛇身、马头蛇身、牛头蛇身等。有些西方国家也将龙形由蛇形改造成了兽头蛇身,如英国、法国。总之,中西龙形存在不少相同和相近之处。
某些本领相同 西方国家传说中的龙能飞行,并且具有守护性能。中国传说中的龙也能飞行,也具有守护性能。中国人喜欢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说明他们认为龙具有守护性能。
都试图利用龙的形貌去吓唬其他东西 西方国家喜欢在盾牌、船头等武器装备上绘制龙纹、雕刻龙形,试图利用龙的形貌来吓唬敌人,使敌人产生恐惧心理。中国则利用龙的形貌来吓唬、驱赶毒虫和其他一切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东西,以便达到避邪御凶的目的。
结 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西龙俗确实存在某些相同和相近之处。但是,差别也很大。而且,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比较起来,前者显得更加突出。
中国一般把龙当做灵物进行崇拜,形成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崇龙习俗。
第六章 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设计构想
我们提倡挖掘开发“龙文化”,这对弘扬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奋发向上的现实意义及对全世界华人、西方世界对“龙文化”精神的再认识,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龙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各民族人民传统民俗文化底蕴综合而厚重的表现,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龙文化”今天在漠河黑龙江源头——洛古河集中进行了展示和发扬光大。
洛古河从此将承担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龙文化历史传统教育基地的重任。
这里所设计的龙文化的内涵所表示的不是一般的文化主题山水源地,而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集中与升华,并开创了中华民族旅游项目规划史上的新的规划理念:《主题山水与历史文化》。
《主题山水》在规划设计思考与执行中必须突出三大特征:
第一,与主题公园相比,“主题山水”仍是一种自然景观旅游地,因此,开发和建设时,必须严格保护山水自然景观;否则,只见主题,没有山水,就失去了主题山水建设的本意,这是前提,这是景观与天保工程的有机结合。
在自然山水景观旅游地的开发和建设中关注其文化内涵的开掘及其美学感受的传达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建成后的旅游地它仍然是一种自然景观旅游地,并且,这种自然本底是必须着意加以保护和维持的。所谓的主题,更多的在于一种无形氛围的营造和宣传促销上的出奇制胜,在于促进其品位的提升和美誉度的提高,从而在同类旅游地中获得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特色达到持久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目的;而非将自然山水人工化、城市化劳民伤财。
第二,与自然山水相比,“主题山水”则在自然山水之美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明确的历史、文化主题,使得游客的旅游审美活动能够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和兴趣,获得强烈的美的感受;因此,文化主题的选择,应该是高档次、高品位且是正面和健康的。
旅游具有多样化的功能,这一点当然无须讳言,但归根结底,旅游是旅游者追求美的一种活动,并最终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游览的过程中达到一种身心愉悦、主客契合、物我两忘,天、地、人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获得,既需要旅游者自身的学识、修养和阅历,也需要旅游地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和激发。由于自然美的具象性和宏大性,我们必须要将一种明确的、易于引发审美联想和体验感悟的文化主题加于其上,使游客在具象而宏大的自然中完成其感受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当然,这种文化主题最好与山水自然景观相互契合或有关,且应是正面的和健康的,至少是无害的。
第三,“主题山水”既是一种开发建设的方法,且不应构成对自然本底的破坏,因此,加于其上的文化主题就并非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现文化主题选择失当或另外出现更具价值的文化因素,则应随时另赋新词,创造出新的山水文化主题。即主题山水还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可变性。
历史积淀,缓慢形成
由于历史悠久,在中国,尤其是中南部地区的诸多名山大川早经开发品评了,因为那里山水文化积淀深厚。在长期的旅游实践中,各自早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形象,这是自然和历史双重作用的结果。在近代旅游业产生之前,这是形成旅游地文化形象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名山大川由于经过了历史的考验,自然尔然的便产生了永恒的吸引力。
横空出世,顺势形成
尽管中国历史悠久,旅游活动也长期进行着,但仍然有一些景观奇绝之地由于各种原因而被遗漏或未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在旅游业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一旦突然有重大的、奇绝的景观发现,或在某处原先并不著名的旅游地有重大事件发生,则可迅速为旅游业所利用,进尔将之推出,随后该旅游地的文化形象便可顺势形成。
由于景观的高度独特和奇绝,或者事件是具有高度历史意义的,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就该横空出世的推出文化主题,并使其形成规模,形成永恒的吸引力。
上述创意是新思维的理论体现,是我们规划设计的核心思想,也是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的理论基础。
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规划初步设计:
在洛古河村的西北端,黑龙江源头右岸(中国一侧)山坡地开辟40米×40米的小型广场。广场中央屹立一块取自黑龙江江内的黑灰色花岗岩巨石为材料,制成的石碑高3米,碑面宽1米,碑身厚度约0.5米,碑上方正面雕刻一龙头,龙身怀抱石碑。碑文为:“黑龙江源头”,自上而下镌刻。
石碑下有一基座,基座四面刻有江水浪纹,碑基正面从左至右篆刻“石来运转,水道龙兴。”八个大字。
利用现洛古河村旁临近黑龙江岸边的水泡,用砌石加固改造成为“黑龙湖”。完成后的湖面存水面积约5000平方米,水深不低与3—4米以保证养殖的冷水观赏鱼在冬季能够生存。湖中央安置一条高约10米挺拔向上,有冲击力的、腾飞的一条由黑色大理石雕塑的巨龙。龙嘴向上喷射清水。
我们将此景观称为:“龙江之源”,其寓意定位在洛古河这里是黑龙江的源头,龙文化的载体目的地。
在湖的东南方向安置一块“龙江巨石”(选自黑龙江底,被亿万年江水冲刷的黑石),上面篆刻着:“龙江之源”四个苍劲大字。黑龙湖四周栽种适合当地生长的低矮灌木林。
“龙江之源”巨石的对岸,依山傍水距湖边50米,分别建有:
A 服务楼
因黑龙江源头是由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子河汇集而成。俄罗斯境内流来的石勒子河,带来了欧洲对龙传统文化象征性的认识:一座俄罗斯乡间木制教堂风格的二层小楼,基础建筑面积为15×30米。一层设计,为来访者提供中西式餐饮、娱乐设施,木墙四壁悬挂、布置欧洲各国对龙的认识、龙的作用、龙的图形,与“龙”形有关的仿制品。在这里将开启我们了解欧洲“龙”的一面“窗户”。二楼为客房,采用俄罗斯乡村民间装饰突出浓郁的俄罗斯色彩。客房十套,为双人间,并配有卫生间、淋浴设施。
B 钟楼
俄罗斯建筑物的左侧有一木制钟楼,高10米。在顶部钟塔内,囚一条采用具有声、光、电功能的带翼能喷烟雾的欧洲屠龙。塔楼下吊一口铜钟,供游人有偿撞击,警示世人——这世界上有恐怖、有邪恶、有罪行,并在心理上为自己除去晦气的……
C 龙文化历史博物馆
依次而建在中央位置的是一座中国传统庙宇建筑。基础面积设计为1000平方米。殿内中央为人性化的“黑龙”塑像。墙壁上绘画为黑龙与黑龙江的传说,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史。两侧东殿为静心茶舍,西侧为龙饰品综合小卖部。二楼为世界第一座龙文化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将集中展示几千年来华夏各民族对龙的认识过程,龙的出土文物,龙的传说,对龙崇拜的目的,具有龙对中华民族产生影响的仿制品,实物图片……龙文化历史展示建筑物后侧为龙山。通往山顶有宽2米石砌弯曲登山石径。
D 白塔
在西侧,是一座蒙藏传统风格的白塔。因为黑龙江源头有一条来自内蒙的额尔古纳河,蒙古族称其为母亲河。此建筑高15m,基础内径10米。塔体外壁装饰有五十六条龙的彩瓷:象征着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都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团结一致,积极向上腾飞的巨龙。
塔内基座上有一条盘悬在“钱”上的金龙,龙嘴内含有铸有福、禄、财、寿、禧五个字的金币。游人可换筹投掷,如果筹码能同时穿过二个“钱眼”时,就可讨个好吉利。
以上这三座建筑物有着不同的历史寓意。
E 龙亭
途中有一龙亭:能遮日辟雨,并有石龙桌、石龙椅供游人休息。
F 龙门
山的顶部有一龙门,寓意登山穿过此龙门人必可长寿,登高望远,仕途更胜一筹。
G 敬仰广场
山顶上有一石砌9m×9m的敬仰广场。
H 震龙龙塑像
广场上主有一花岗石砌筑的龙台台上有一中华第一震龙龙。龙台高4米。面积为9×9米,铜铸镀金震龙龙高5米,面向西方。
在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山头上奠基这一东方巨龙意义在于:洛古河位于祖国边陲,将此兽立于山头上,有镇边、护国、安民之内涵,又有黑龙江龙文化之底蕴的充分表现。
第七章 基础设施规划
主题山水源地内基础设施是开展旅游及其它各项事业的前提条件。它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开发建设、生态旅游、生活服务等项活动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主题山水源地内建设水平的标志。它具有使用的公共性,效益的综合性,发展的协调性,建设的超前性,运转的连续性,服务的补偿性等特点。主题山水源地内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要以旅游者为主体,根据景区的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合理布局。远近结合,从国情出发,尽善尽美。其规划的原则是:
(1)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2)主题山水源地基础设施空间总体布局要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外观上不造成视觉污染,各种管线要尽量在地下铺设,必须在空中架设管线时应避开中心景区与主要景区和游人密集的活动区,且不影响景观植物生长,野生动物活动及旅游与经营各项事业的开展。
(3)切实保护好主题山水源地内的生态环境。
(4)在时间的布局上要适应各规划时期的使用,并且充分考虑将来的发展需要。
(5)有利于观光旅游及吸纳和改善投资环境。
一、道路交通规划
旅游观光是一种空间移动,交通条件的好坏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外部交通解决区内旅游者的可进入性,内部交通解决旅游者在主题山水源地内的可游性。方便、安全、快捷、舒适、经济是发展旅游交通事业的方针。
(一)道路交通规划原则
(1)主题山水源地内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要满足生态旅游、森林防火、环境保护和建设等各方面的需要。
(2)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等进行改造扩建。
(3)道路规划设计要结合地形地势、景点及游乐设施进行,尽量不破坏或少破坏自然景观。
(4)主题山水源地中道路以旅游步道为主。
(二)道路交通规划
(1)在洛古村头建停车场一处,面积2000㎡,沙石地面。
(2)主题山水源地通向山上景区旅游步道,石砌,曲形,宽2米,并设护栏。
二、供电规划
(一)供电规划原则
(1)不污染视觉,不影响景观,尽可能埋设地下管线。
(2)输电线路容量应兼顾发展。
(3)合理布局,就近利用,节约投资。
(4)变配设备要考虑旅游淡、旺季节。
(二)用户供电负荷量规划
因环境保护需要,建议主题山水源地内不宜烧煤,须以电代煤,即可以减少对景观和空气的污染;又有利于防火,所以供电标准较高。
用电负荷标准如下;高档床位:400w/人日,
中档床位:350w/人日,低档床位:300w/人日,
(三)供电规划
漠河乡洛古河村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解决的是电力供应问题。
用电包括:
(1)管理服务区用电
(2)龙文化各展示区用电
(3)山上景区用电
将变电中心设在管理服务区内,配置400KVa变压器一台,变电后输送到各景区各用户即可。
三、供水排水规划
供水与排水是主题山水源地又一项基础设施,它直接关系到旅游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对主题山水源地的供水与排水做出合理的规划。
(一)供水规划
(1)规划原则
①遵循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规定。
②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以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果。
③处理好各景区、各景点与供水系统的关系,以达到既满足游人的需要,又有利于景区、景点的保护与建设。
④合理利用水资源,选择水质好,处理费用低的水源。
⑤饮用水必须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防止污染。
(2)用水量标准计算
①接待中心客房:0.25m3床·日
②一日游游客:0.1m3/床·日
③灌溉、喷泉用水:黑龙喷射;各类植物、花卉的灌溉,50m3/ha·日
④消防用水:主要指游人住宿,餐饮等处的用水,不包括森林火灾用水,36m3/次。
(3)供水方式
①黑龙湖供水,湖周围的绿化、消防等用水。
②机井供水,规划机井二处。其中:
③各龙文化展示区用水,如客房、洗浴、餐饮等。
另选适合地点一处,供备用。
非生活用水可采取直泵式供水方式,生活饮用水如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也可采用直泵式供水,否则,要以过处理后达到标准,然后供给用户。
(二)排水规划
(1)规划原则
①符合国家关于污水排放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污水处理后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后方可排放。
②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考虑发展、一次到位的原则。
③防止污染,保持环境,美化环境的原则。
(2)排放方式
①雨水排放
本主题山水源地内没有水土流失现象,在自然状态下的地段,根据自然地形地势采取分散排放方式,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后,排放到湿地或沟系中。
在建筑比较集中的龙文化展示区内采取暗沟排水,将水排到湿地或沟系中。
②污水排放
卫生污水 化粪池 格栅 沉淀池 湿地 沟系中
生活污水
四、供热规划
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的供热工程建议采用电采暖的供热方式,为服务楼、庙等供热。
五、电信、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对主题公园来说,也需要不断地与各方面交换信息,无论是旅游观光,还是环境保护和建设,都需要与外界取得联系。此外,安全防火,治安保卫等都需要具备现代化的通讯设施与外界取得快速联系。
通讯工程设施的建设要本着灵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现代化的通讯原则,以满足主题山水源地发展的需要。做到统一规划,分期施工,留有余地,并注意保护主题山水源地景观,不造成视觉污染,注意与主题山水源地景观协调一致。
(一)电信工程规划
(1)在管理服务区安装30门程控电话系统,在每间客房及办公室等设立分机。对讲机5对。
(2)在室外休闲游乐观光区、湖区周围等设立IC卡电话,直拨电话6部。
(3)安全、保卫、防火等部门设程控直拨电话,可直接与漠河县有关部门及治安员、消防员等取得联系。
(4)在龙文化展示区内管理部门设上网微机两台,接发电子邮件和传真及上网查阅各种网上有关信息。
(二)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建设闭路电视系统,在客房及办公室安装25寸以上电视机。
第八章 环境保护与绿化规划
一、生态环境保护
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的开发建设,既要开展自然多资源利用,景区景点建设,又要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而且,主题山水源地的开发建设应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持主题山水源地的生态平衡,并尽可能保持自然景观的自然美。对森林、水体和湿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维持主题山水源地的环境清洁优美,空气清新,噪声稀少。根据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游客规模,并按照游客活动的不同强度,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在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三废”和噪声控制措施。在保护区内根据游客规模,设置足够的公厕,并采用自动抽水系统,并完善下水系统。设立多处分类垃圾箱,区分纸类、塑料类、玻璃类、生活类、金属类;定期收集,并分类处理及回收利用。机动车禁止进入主题山水源地内部,最大限度的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游客不允许伤害、杀害任何动物、植物;除必要地段外不得大面积砍伐树木。加大宣传力度,使主题山水源地内的环境保护成为进入区内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二、绿化规划
(一)绿化原则
根据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森林资源特色,该区绿化规划的原则、指导思想如下:
(1)规划思想要有超前意识,面向21世纪,规划方案不仅适于当前,而且适于长远。
(2)有效地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现有植被。尤其现存的人工林、天然林、水体与各个旅游功能区的结合都要尽可能的利用。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化功能区。
(3)绿化规划要突出造景,以绿为主,设施为辅的原则,实现黄土不露天。通过绿化达到三季观花,一季观果,四季有绿的景观,设施的造型做到新颖、美观、色彩与环境相协调。
(4)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特色,在植物搭配上注重花期的不同,色彩的对比和季相的变化。绿化系统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平面与垂直绿化相结合。
(5)以建设单位提供的图纸、文件等资料及国家园林建设及省市的有关法规规范为绿化规划的依据。
(6)突出该区的生态效益,符合“人类回归自然”这个21世纪的主题。
(7)绿化系统要与该区的空间序列设计相结合,充分利用水面、人工林、天然林、灌木等现有绿化条件,合理进行绿化配置,组织有序列有特色的空间环境,为游客制造成一个文明高雅、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
(8)立足国情、市情、注重生态保护及运行的经济效益,尽可能采用有效措施,降低工程造价。
(二)龙文化展示区绿化
该区为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的窗口,是观光、住宿、就餐的中心,故该区绿化要体现精品意识、制造一个清静、舒畅、优美的旅游环境。平面布置是以混合式布局的特点。采用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手法,由花、草、树、花架、座椅、广场、绿篱、花坛等组合而成;垂直布置要突出层次、几何图形感。在植物配置上,垂柳的枝条,使人感到温馨,联想到江南春色;报春的丁香、小桃红鲜花盛开,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花满枝头的黄刺玫、暴马丁香让人看到夏日的绚丽;硕果累累的接骨木、沙棘预示着秋天的丰满;常绿针叶树免去冬天的枯燥,带来了青翠和骄傲。在广场绿地草坪上适当群植或丛植形体各异的花灌木,如五角槭、榆叶梅、锦鸡儿、红刺玫、黄刺梅、木锈球、锦带等,呈现万绿丛中一片红或一片黄的景观,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植物配置景观,层次上高低错落,集合图形独特,既有高大挺拔庄重的常绿针叶树,又有婀娜多姿的花灌木,还有绚丽多彩的草本花卉和平展如毯的草坪,使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主入口、游客第一感光区,时代感强、档次高、品味浓,节奏变化强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九章 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
本项目从2003年起至2006年,共3年时间逐步建成并完善。
项目总投资1137万元。
其中:
1、基础设施226万元,占总投资19.88%;
2、黑龙湖80万元,占总投资7.03%;
3、地面景区401万元,占总投资35.27%;
4、山顶景区400万元,占总投资35.18%;
5、其他不可预见费用30万元,占总投资2.64%;
主要投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数据:
1、黑龙湖:占地约0.5万平方米;
2、地面景区:占地约5万平方米;
3、山顶景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
总占地量:6.5万平方米。
(投资明细详见附表)
二、形象定位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加以得到的,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是主题口号,也可以是吉祥物、招贴画(标准宣传图片)、歌曲、电影以及其它的传播媒体。特别是对于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的小兴安岭地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方案是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与推广为基础和前提的。结合本项实际,可定位为到“黑龙江源头”探“龙之源”,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龙文化。
三、客源市场定位
1、一级核心市场:省内及国内近程城市居民,春秋两季旅游观光,夏季避暑度假;
2、二级重点市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观光旅游为主;
3、三级重点市场: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各国华裔市场,俄罗斯远东及滨海地区、日本、韩国等近程国际市场,观光度假旅游者。
4、四级潜力市场:中远程国际市场,观光旅游者,商务旅游者。
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旅游接待人数
近期末年(2005年)3万人;
中期末年(2008年)7万人,年均增长率32.64%;
远期末年(2012年)10万人,年均增长率9.33%;
规划期年均增长18.77% 。
2、旅游收入
近期末年(2005年)500万元;
中期末年(2008年)1000万元,年均增长率25.99%;
远期末年(2012年)1500万元,年均增长率10.67%;
规划期年均增长16.99%。
3、人均逗留天数
一般为1—2天。
4、投资与回收
规划期总投资1137万元,回收期5年,内部收益率(税后)27%。
五、项目经济效益评估
1、经营情况预测
根据国内相关经营项目的财务数据,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的收入来源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景区门票收入,占30%;
住宿餐饮收入,占50%;
娱乐收入,占10%;
商品销售收入,占10%。
经测算,近期内游客一般人均花费约120—150元/天,一般逗留期为1—2天。总体规划将今后的发展方向定位为旅游综合服务。
根据前面的分析,预计经营收入在全部项目建成后将有大幅度的增长。近期,即2005年收入达500万元;中期期末,即2008年收入达1000万元。
2、经济效益分析
从2003年起,经过2年的建设,本主题山水源地在2006年之后将会有较大的发展,预计2008年的营业收入将达到至1000万元,以后还会逐年增加。
本规划对该项目进行了静态分析,测算得出的收益指标表明该项目的盈利性良好。
投资回收期:根据现金流量的测算,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5年。
会计收益率:在规划期内,平均会计收益率达到27%。
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基本对策
为更好地实施规划,建设具有高水平,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好的省内一流、国内先进、国际有影响的主题山水源地,必需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实,以便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
一、宣传促销措施
要通过积极有效地宣传策划和多形式的营销手段,把主题山水源地推向社会,融入旅游市场,为主题山水源地的规划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提高知名度,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激发、诱导和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把目标客源市场定位于国内外华人地区,面向黑龙江,走向全国与世界。
(一)广告宣传
利用报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广告牌、宣传资料等媒体,以及在旅游商品(用品、食品、饮品和纪念品等)上做广告,也可利用火车、汽车上印制广告或宣传画,这种移动形式广告效果很好。直接或间接地向旅游市场传递信息,大力开展旅游宣传攻势,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二)宣传品宣传
制作和散发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导游图、主题山水源地简介、旅游指南、景区画册、图片、录像、光碟、挂历、名信片等,增加宣传效果与力度。
(三)促销会宣传
适当参加和举办各种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学术研讨会等,进行旅游宣传促销。
(四)积极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处理好与新闻媒体(新闻机构)、社会团体等的关系。为主题山水源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得全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利用名人效应、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国家与地方党政领导、海内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影视歌星、著名书法家、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宗教领袖等人物来观光旅游,指导工作,在景点、景区上题名,如在石崖上石刻、景点题词等,拓宽宣传渠道。
(五)加强内部宣传工作
提高当地乃至全县对“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使本工程与全县人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使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本项工程的开展。
(六)积极运作,参与到旅游大市场中
与黑龙江省及国家旅游单位建立合作伙伴,使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山水源地”纳入全国或黑龙江省的旅游网络体系中。
二、政策优惠措施
主题山水源地的建设是一项造福于社会的公益事业,应该在各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
(1)在主题山水源地建设中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在资金和政策上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促进主题山水源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2)结合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为下岗职工和富余人员分流,在主题山水源地开发建设中创造工作机会,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
三、资金筹集措施
主题山水源地规划目标宏伟,建设规模大,投资高,必需采取各种形式广泛筹集资金,促进主题山水源地高水平、快速发展。
(1)争取上级部门投资或银行贷款,把主题山水源地建设纳入漠河县发展规划中,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或开发银行对一些基础性工程项目予以投资或贷款扶持,尤其是漠河县至洛古河的旅游公路。
(2)主题山水源地旅游项目的建设,是提高漠河县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公益工程,会得到全县人民的热情支持。因此,可以以县政府的名义捐款集资,使全市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心和支持些项工程的开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题山水源地建成后向全县人民开放,在特定日期内开展酬宾活动。
四、环境保护和开发建设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主题山水源地开发建设中,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1)环境保护在规划实施过程当中,要采取有利措施,把环境保护,尤其是森林资源的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主题山水源地内严格禁止对森林进行生产性采伐。防止盗伐,在主题山水源地开荒种地、山野菜、果、药的采集要严加控制管理。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处理好污水和垃圾,使主题山水源地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2)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设专职环境保护检察监督人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抓好安全生产,建立和健全森林防火,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制度,杜绝森林火灾等事故发生。
(4)积极开发建设,开发建设要按照规划进行,避免乱上项目、乱建设。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长短结合、分期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各种基础性工程要有机结合,配套建设,一次到位。使主题山水源地开发建设在有序、协调中发展。
五、人材培训措施
主题山水源地的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各类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抓好各级各类职员的培训。
(1)抓好全员培训,有计划地对主题山水源地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能力与政治素质的培训,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对于某些专业技术人员要持证上岗。
(2)积极引进人才,通过招聘调动等方式,把学有专长、懂技术、熟业务、善管理、素质好、水平高、有经验的人才充实到主题山水源地的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各级部门中来。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工作业绩显著的人员予以相应的重用和奖励。使主题山水源地的人事劳动管理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制度化。
六、组织协调和检察监督是主题山水源地开发建设的保证
(1)主题山水源地要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核算。成立由市领导参加的总体规划实施领导班子,具体负责主题山水源地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使规划更科学、合理和可操作。
(2)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不能因负责人的更替而变更。
(3)主题山水源地内各项工程的开发与建设要严格把关,必须经过设计,审批后才能施工。
(4)修改规划或规划与建设工程有矛盾时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后,由领导班子协调审查审批。
(5)建立相应的检察和监督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的检察监督。
龙,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无论谁碰到这个话题,都要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甚至根据龙的传说想象出很多东西来,并且还要在有关社会活动中有所表示,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人们对于龙的崇拜简称为“龙崇拜”。龙崇拜是一种民间信仰。崇龙习俗是一种民间信仰习俗。民间信仰习俗属于民俗的范畴,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
龙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有足够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有的学者还朦胧的意识到龙崇拜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一定的关系。如:王维堤提出龙的原型是具有某种巫术的意义的神化的蛇,刘志雄、杨静荣也认为龙具有特殊的巫术功能。徐华铛在《中国的龙》的第七章说:“龙,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是由历代的劳动人民集动物有力和优美之大成而创造出来的,虽然它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掠夺,成了‘帝德’和‘皇权’的象征,但劳动人民对自己创造出来的‘龙’是怀有深切的感情的,是任何精神枷锁都不能阻挡的,龙,腾飞在人们的心中。”他还说:“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文化中,龙这个题材占有极为得要的地位。人们抹去了笼罩在龙身上的皇权神威的灵光,在民间成了喜庆吉祥的瑞兽,成了人们美好理想和愿望的化身。”
蔡大成说:“龙在文化含义中是一种生命的符号,象征着古人对生命的循环、死而复生的愿望。”
王海龙《龙图腾与中国政治的深层结构》一文认为,龙是繁殖、生命的象征,是祝颂福寿和生命力繁衍的象征;龙腾挪奔扑,精力充沛,生命力强,是力量的象征;龙经由图腾化的政治需要,从原始崇拜提升而为民族精神和社会凝聚力的象征,神格亦由一种图腾而为主神、天神,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变为人主——皇帝,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和皇帝的专用符号。
龙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佛教发生了很深的关系,龙王龙女故事首先出现在汉译佛经之中。
较早发现佛教影响的是霍世休和台静农。他们在有关文章中都认为中国文学中的龙王龙女故事是从印度输入的。季羡林明确肯定了这一点,进而指出:“中译佛经里面的‘龙’字实际上是梵文Nāga的翻译。Nāga的意思是‘蛇’。……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Nāgarāja,Nāgarāj或Nāgarājan的翻译。”阎云翔《论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一文认为:中国龙王龙女故事是受印度那伽故事的影响而产生的,但不是那伽故事的复制品,更不是舶来货,而是接受外来影响的中国创作。他还说将梵文Nāga译为“龙”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背叛。从而将佛教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大致说清楚了。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的图腾,是权贵与力量的象征。除冬季外,黑龙江旅游产业没有炒起来,就缺这种是文化底蕴;西藏有神秘文化、云南有民族文化、北京有古都文化、陕西有历史文化、山西有传统文化、山东有儒教孔文化,这些定位文化长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人,人民币、美元大把的赚。
我们加格达奇地区需要张扬的是“龙文化”这是个经济、文化的灵魂。
其实如冰雪文化、森林生态、夏季漂流等都是基础。任何资源都会变异,惟有文化是永恒,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将是一座用之不绝的宝藏。”这是我省大文化。通过设计“龙之源”这个旅游开发方案的实施,我们漠河县将是我省的龙兴之地。